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对于爱书、读书的人而言,每天都是读书日。开卷有益,读书、荐书,从读书开始,入脑、入耳、入心。5月9日,莫旗人民医院第二党支部在院图书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阅读、铸同心 读书分享”党日活动,推荐《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影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何以中华》、《论中华民族》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图书,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历久弥新,在阅读中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在阅读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荐书目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天下午,新华社发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2019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2020年4月,这篇重要讲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被节选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文,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在与会代表和社会各界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四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即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对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格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在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新阶段召开的。会议既体现了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推动民族工作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又体现了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战略谋划,是一次指方向、定政策、鼓干劲、开新局的重要会议,是党的民族工作史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组织骗写了这本学习辅导读本,辅导读本围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8个方面,分56个专题,对会议精神作了系统、全面的解读。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其中的一大关键在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国家与文明的认同与共识。如何系统理解五千多年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如今被我们称为"中华民族'的人群共同体,既构成了知识界和思想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更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共同身份。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在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思想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书中通过详实生动的历史文献与相关素材,为我们梳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从多元逐步走向一体的总体脉络,其中关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这一论断,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之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这本书作为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作品,值得深入阅读。
史学之树常青,原因之一就是,历史学常释常新。历史学的特点,就是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与时代同行,服务国家、民族和社会,写时代之议题,答时代之问题。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就是一部这样的历史学类图书。该书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是一部"以史育人"的优秀历史图书。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用一百件具有代表代表性的文物,展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屏的壮丽图景,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历史内涵,此书一面世,便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丰厚的知识内容、精美的印刷技艺使人眼的一亮,引起业内强烈关注,我细读此书,深受编纂者爱国情怀、科学态度和精雕细刻工作精神的感染。
此书立意恢弘,科学严谨,通过设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体系"研究课题,提出一个严肃使命:用考古文物作为主要载体,以"物""史"互证为核心,着立构建一个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文物谱系,编纂者以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立意阐述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文明,是世界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实物支撑。
本书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地域特点和长城兴废的角度探讨了中华各民族向内凝聚、互补依存和逐渐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书中对中华民族历史考察的角度独到、新颖,并有力论证了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逐渐发展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必然性。
《论中华民族:从地城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资料翔实,表述简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并配有丰富的相关图表,对读者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由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末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史学家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研究的历程。时至今日,"文明""文化"等概念的意涵、中西文明观的变易、世界各古文明的脉络特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及其成因等,仍是中外历史比较时绕不开的关键问题和难题。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的新著《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里,作者一一给出了探索性解答。该书汇集了作者从事中西古史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出作者作为一名世界上古史领域专家的中国本位、中国情怀。
该书从世界文明视域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作者指出,世界古文明中,两河文明、埃及、印度均没有形成历史学,希腊和罗马文明虽产生了历史学,但缺乏历史撰述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唯有中华文明,自有文字之时便开启了历史书写传统,横贯数千年而从未中断。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思维,这是西方文明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