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未成年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居民”,他们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重,他们接触互联网时间较短、范围较窄,因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等特点,对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极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和参与者,一旦受骗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莫旗检察院驻莫旗第三中学法治副校长走进校园对同学们开展针对性的普法课。
未成年人易上当受骗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前三名:游戏类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充值(红包)返利类诈骗。
游戏类诈骗多为受害人出售、购买游戏账号,或对方谎称可以领取免费游戏皮肤时,被对方以交纳“保证金”“手续费”为由要求转账,之后失联。冒充熟人诈骗多为冒充同学以“看病、住院急用钱”为由要求受害人转账。红包返利诈骗多为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聊天软件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实施诈骗。
例如:居民高同学(15岁)手机QQ收到一条添加好友的消息,对方自称是高同学的老师,开学需要缴纳学杂费等费用,骗子在获取高同学的信任后,让高同学用其母亲的手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并指导高同学操作手机转账三次,共计被骗3万余元。又如:曾同学(15岁)手机QQ收到某同学的消息,该同学称在网上购物后没有货了,现在商家要退款,让曾某帮忙收退款费,然后再把退款转给他,并发送了一个收款二维码。之后曾同学的QQ收到自称是某平台的客服的人员添加好友消息,给客服发送了一张PS的退款截图给曾同学,曾同学在没有确认到账的情况下,就盲目扫某同学发送的二维码进行转账,后曾同学电话联系其同学,才知道该同学的QQ被盗,自己被诈骗4000余元。
避免未成年人实施诈骗或成为骗子的帮凶
未成年人因涉世未深,法律意识淡薄,更容易被他人左右思想,易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因此,家长朋友们应提高对此类案事件的了解,避免自己的孩子误入歧途。
关注孩子的动态,远离电信网络诈骗
未成年人通过在网上学习诈骗手法,或者在成年人的怂恿、指挥下,依托网络聊天工具、交友平台等实施诈骗或为诈骗分子提供帮助的案件。
出租、出售、出借手机卡、微信号、QQ号、支付宝等账号
为了获取蝇头小利,未成年人通过所谓的网上兼职或朋友介绍将自己名下的电话卡、微信号、QQ号、支付宝账号等,出租、出售给他人,这些人员多数是将租赁和购买来的手机号、微信号、QQ号,用于发送诈骗引流广告或直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这些出租、出售通讯工具的未成年人也就成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
家长应怎样帮助孩子避免电信网络诈骗
据统计,针对未成年的诈骗案件多发生在寒暑假或者节假日期间,部分家长在双休或节假日期间放任将手机给孩子玩,殊不知诈骗份子早已盯上了我们这些“小羊”。
1、家长朋友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诉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
2、家长朋友要检查自己微信、支付宝是否绑定了亲属卡、亲情卡,不要绑定大额信用卡和银行卡,警慎与网友开启屏幕共享功能;
3、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的人和事,不要将自己和家人的真实信息轻易告诉他人,更不要发布在网上;
4、要告诉孩子无论在任何网络行为中,只要是涉及到钱款,一定要谨慎,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的三不原则,及时和父母、家人沟通,并且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
5、要告诉孩子接收到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先不要相信,不要盲目行事,及时与家人沟通商量或和家人一起到有关部门查询事情真伪;收到的陌生邮件、链接不要打开、二维码不要随意扫描;
6、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各类的中奖信息,也不要轻易私下购买游戏装备和领取免费物品,此类行为多包含诈骗内容;在网上商城进行购物时,一定要先征得家长的同意。
让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到保护未成年人不受诈骗侵害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