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重要通知 > 信息浏览

关于做好2021年全市农区鼠情监测与灭鼠工作的通知

访问次数: 804 来源:后沃尔奇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字体大小: ]

呼植发〔2021〕7号

 

 

关于做好2021年全市农区

鼠情监测与灭鼠工作的通知

 

各旗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根据全市农区鼠害系统监测结果,预计2021年我市农田鼠害轻发生,发生面积16万亩左右;农户鼠害轻发生,发生1万户左右。灭鼠是鼠疫防控关口前移的必然要求,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灭鼠的特殊意义。

一、抓好鼠情监测,及时掌握农区鼠害发生动态

阿荣旗作为国家级鼠情监测点要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农区鼠害监测技术规范》,继续开展鼠情监测。4~11月每月监测一次,每月25日前填报国家级鼠情监测点调查统计表(附件2),并将鼠情监测信息上报全国农技中心和自治区植保站防治科。各旗市区植保部门要加大农牧交错地带和重点乡镇的鼠情监测力度。开展鼠情监测时,要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鼠类进行测量和解剖,防止感染鼠传疾病。

二、关注重点区域,强化科学灭鼠技术指导

优先防控鼠害重发区、频发区、高密度区,历史鼠间鼠疫常发区、频发区和居民生活区周边等重点区域,有效降低鼠密度。各地特别关注2020年度农田发生区域的鼠情动态。组织灭鼠时,各地要重点监测上述区域鼠害发生危害变化,加强安全灭鼠技术指导。

三、加大示范力度,主推毒饵站等技术

阿荣旗要开展5万亩统一灭鼠示范,重点推广“毒饵站”技术,辅以直线型TBS(围栏+捕鼠器)技术,压低鼠害种群密度,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区统一灭鼠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适时开展农区灭鼠活动

各地要高度重视农区灭鼠防疫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在春季鼠类繁殖高峰期前,适时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开展灭鼠活动,确保“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鼠害防控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1.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

2.国家级鼠情监测点调查统计表

 

 

 

 

 

 

 

 

 

2021年4月13日

 

 

 

 

 

呼伦贝尔市植保植检站                 2021年4月13日印发

 

附件1

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2020年鼠害发生防控情况、全市农区鼠害系统监测结果、农作物种植布局及2021年春夏季气候预测,预计2021年我市农田鼠害轻发生,发生面积16万亩左右;农户鼠害轻发生,发生1万户左右。为做好农区鼠害防治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1. 防控目标

    农区鼠害防控率达60%以上,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鼠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农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农户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

  2. 防控重点及策略

    加大农牧交错地区害鼠栖息地治理,重点抓好粮改经(豆)等种植结构调整地区,确保春季灭鼠保播种、秋季灭鼠保归仓,实现全年防控目标。针对农田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关键技术,推行 “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集资金、统一宣传培训、统一鼠药供应、统一配投毒饵”的组织模式,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田”。

  3. 防治技术措施

  1. 主要技术措施

  1. 鼠情监测技术

    一是物联网智能监测。鼠害物联网智能监测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融合机器视觉、模式识别、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技术,实现害鼠30天×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和智能识别分类的方法,系统可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对害鼠种群的暴发作出预警。操作时,将物联网设备安全放置于监测区域,接通电源后数据同步后进入监测状态,系统自动记录监测信息,并上传至数据中心。设备安放方式:①田间沿着田埂下(靠边、无水)、地边,在鼠活动明显的鼠道摆放,进出口需与田地垄沟或地平面平行放置;②农舍布放在鼠经常活动场所(厨房、畜禽圈或粮仓等),侧面贴墙放置,保持监测设备两端开口畅通。每个农田监测点安装5个监测终端,每月相当于150个夹日(夜)。安放在同一监测点的两台设备,间距需要超过100米。每个农户监测点放置物联网设备1套,连续30天布放,相当于每月30个夹日(夜)。大数据平台将自动记录从设备中通过的鼠类影像、体重、活动节律等鼠情参数,以及地理坐标、温度等环境参数,然后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对鼠类进行鼠种分类,输出可视化分析结果。系统通过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示监测区域鼠种分布优劣势、群落结构、各种群数量动态(密度趋势)、数据间关系,汇总为年报数据,最终可实现监测视频原数据查询、监测设备分布查询及异常设备实时预警等自动化监测功能。用户可随时登录中国鼠害信息网查看设备情况。每月定时为物联网智能监测设备充电。

    二是鼠夹法监测。鼠夹法也叫夹夜(日)法,采取直线型布夹,按5×50米(或10×20米)布放,每次布100~150夹;农舍每户布夹2个,每次调查50户,每次布100夹。选用的鼠夹灵敏度控制在为4~5克为宜,以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种子为诱饵,晚放晨收,按捕获的鼠种数量和有效夹数计算捕获率。对捕获鼠记录鼠种、体重、体长、雌雄、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

    三是TBS监测。选择区域面积300~500亩的田块2块,沿每块田边单侧设置 1个直线形TBS围栏。每个围栏采用长60米、孔径≤1厘米的金属网围栏,根据选择地块特点,在田块边缘(田埂)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沿围栏边缘每间隔5米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每个洞口设置捕鼠桶1个(共12个)。捕鼠桶开口设置为2种,一种为全部朝向田块外部;另一种为间隔反向放置。将设置好捕鼠桶进行编号。TBS监测设备放置时间为作物播种前10天至收获后1个月。每天早晨检查每个捕鼠桶,及时取出桶内捕获鼠,清理土块、垃圾等落入物。每天记录捕获鼠所在的桶编号,鼠种、雌雄、体重、体长、雌性胚胎数及雄性睾丸下降状况等指标。

    2.统一灭鼠技术

    对于农田鼠密度达3%,农户捕获率达1%的田块和农舍, 采取“五统一”形式,重点地区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田”的原则开展统一灭鼠。

    2.1毒饵站灭鼠技术

    毒饵站是指鼠类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他动物(如鸡、鸭、猫、狗、猪等)不能进入或取食且能盛放毒饵的一种装置。农区灭鼠中推广应用的毒饵站种类较多,主要类型有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或可乐等饮料瓶)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等。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毒饵站,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1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田块,每亩放置毒饵站2个。用铁丝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离地面2~3厘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砖块等固定。每个毒饵站放置毒饵20~30克,放置3天后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毒饵站一般可摆放2~3个月,并回收重复使用。

    2.2TBS灭鼠技术

    TBS也称围栏+捕鼠器灭鼠技术。鼠密度较高的农田,在春播前用沿田边(或田埂)设置一个长60米的线形TBS(L-TBS);孔径≤1厘米的金属网围栏,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每5米设置一个捕鼠器(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共12个。每个捕鼠桶上部直径25~30厘米,下部直径30~35厘米,桶高50~55厘米,底部留4个直径小于0.5厘米的圆孔,使桶内雨水能够渗出。紧贴围栏与捕鼠器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开口朝向相反的方向。也可以在田间围成矩形TBS(R-TBS)20×10米的围栏,并在周边设置12个筒状捕鼠器,利用鼠类行为习性捕杀害鼠。一般按面积200亩左右田块设置1个60米围栏即可有效防控害鼠,围栏设置的时间为整个作物的生长期。推广期间建议选择4个地块,设置4个TBS围栏。

    (二)防控重点对象及防治时期

    以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小家鼠等为主要优势鼠种,春季防治时期为4月初至5月上旬,秋季防治时期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

  1. 保障措施

    (一)健全鼠害监测防控队伍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区灭鼠防灾防疫工作,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有关要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将鼠害监测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安排专人从事鼠害监测与防控工作,健全队伍,及时掌握害鼠发生动态,科学指导防控。

    (二)加强技术指导。科学灭鼠是提高防控效果的关键,是有效控制鼠害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各旗市区植保机构要做好鼠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定科学防控方案,建立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示范推广科学灭鼠技术,及时开展灭鼠技术宣传培训,普及科学灭鼠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在使用杀鼠剂灭鼠时,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风险排查,防止杀鼠剂危害人畜安全。

    (三)强化鼠害防控责任担当鼠害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储粮安全,而且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各地要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总体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按照“政府组织、农民广泛参与”的原则,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农区鼠害防控,努力将鼠害发生率和鼠害造成的农业损失率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键分享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