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重要通知 > 信息浏览

关于印发《2021年莫旗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案》的通知

访问次数: 1158 来源:教育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字体大小: ]

2021年莫旗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各校要坚持德育为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旗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建党100周年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全程德育、全员德育和全方位德育为举措,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用符合广大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的传递方式,推动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我旗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针对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身心成长特点,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合格人才。

(二)学段目标

  1. 小学低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生活,用直观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基本认知,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可爱、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2. 小学中高年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遵守纪律、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等良好品质。
  3. 初中学段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特别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各校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时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乐观生活的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4. 高中学段深入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方向,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具体措施

(一)课程育人

德育课程是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培训学生品德为根本任务的课程,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重视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

  1.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校要重视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思政课程,激发学生道德学习愿望,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各校围绕课程目标,深入挖掘德育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精心设计德育教学内容,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2.学科课程中的德育。学科课程中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充分挖掘渗透于各门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 。各校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人文类课程主要包括语文、历史、地理和外语等,要充分挖掘人文学科中的人文关怀、社会伦理内涵,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深入挖掘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体艺类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各校要认识到地方德育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性,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在开足开齐课程的基础上,利用我旗红色抗战文化、民族文化和优越的自然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再研发,生动、直观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文化育人

1.校园环境。校园里的建筑设施、树木花草、雕塑景观都是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精神面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优化,使校园处处发挥育人功能。一是建筑布置。各校要将学校的特色文化内核借助建筑固有元素表达出来,以实现校园建筑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把全校的建筑群做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建筑之间、建筑内部如走廊、墙壁等围绕一两个主题进行创作。校园橱窗、班级墙壁等张贴、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画像和名言,也可张贴体现家乡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文字,还可以展示学生创作作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二是校园景观设计。各校景观建设与本土特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体现绿色环保理念。三是室内环境建设。各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布置要庄严、简洁、大方、美观,定期更新内容。图书室、广播室、陈列室要体现风格、布局的多样化,使人的心理与环境完美结合。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环境建设布置整洁、明亮、美观的学习环境,体现个性特点,增强班级凝聚力。

2.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彰显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引领着师生的行为方式,陶冶着师生的情操,推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校风建设、班风建设和读书氛围营造。各校要深度凝练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逐渐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在读书氛围上可以通过组织读书月、读书周、朗读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活动育人

活动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1.节日、纪念日主题活动。各校要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利用清明、建党、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唱红歌、讲故事、看电影等活动。二是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征文、绘画等,使中小学生在参与、感受、体验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熏陶,从而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爱党、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履行爱国主义责任。

2.仪式教育活动。仪式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承载深厚的文化与历史,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一是升旗仪式。各校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升旗时组织学生集体奏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开展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二是入团、队仪式。各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入团、队仪式,仪式要严肃庄重,富有教育意义;现场应悬挂团、队旗,老团、队员为新入团、队员佩戴团徽和红领巾。团、队在重大节日组织集体开展活动时,应举行团、队仪式。三是入学、毕业、成人等仪式。入学、毕业、成人等仪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的开始、结束和代表成为成年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校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让学生感到意义非凡,有助于学生良好成长。

3.校园节(会)活动。校园节(会)活动是以节日、重要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通过文化、体育和思想教育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各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学校文体活动(包括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各校组织活动要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宗旨。在时间安排上,要长短适宜,既不走形式,也要避免战线拉得过长,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艺术类活动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观看演出时的礼仪规范,体育类活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公平意识。

(五)实践育人

实践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参加研学实践、劳动实践,既可以掌握必备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树立社会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1.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内容,利用爱国主义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各类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一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各校在开展中华优秀教育活动时,要拓展课堂教育,加大对地方社会资源的利用,如博物馆、少年宫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开展革命传统、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各校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抗疫英雄,学习地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清明节、国庆节、七一建党日等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是法治、安全、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各校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可以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律部门专家来校进行法律讲座。四是科普、文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各校需要把学生的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切实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科普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1. 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020年莫旗被呼伦贝尔市推荐评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目前正在等待批复。2021年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配备专(兼)职教师,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确保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交通疏导员等,利用学雷锋志愿活动和寒暑假假期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性活动,让学生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近期教育股将印发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工作方案,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教育局将定期检查各校劳动实践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学校给予适当表彰。

3.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教育局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教育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各校要根据研学实践安排,各中小学要加强对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统筹领导,将研学实践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活动,各校可以依托本地资源、旗域内资源精心设计研学实践路线及内容,主动对接少年宫,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研学实践的精品研学路线,在报备教育局教育股的前提下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六)管理育人

学校要培养有道德的人,学校的管理制度首先应以人为本,体现教育性和引导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时刻处在制度管理中,管理制度教育性的发挥取决于学校是否能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的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中。

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坚持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积极制定班级民主管理、防治学生欺凌和防止校园暴力工作等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2.明确岗位责任各校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育人制度,建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政教处德育处等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学生家长代表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落实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责任,统筹、协调和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各校要按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要求,深刻解读班主任的岗位职责和任务,深入理解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

  1. 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教职员工都是学生德育的实施者,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共同负有责任。各校要大力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的力度,引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教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交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要诚实守信,做到表里如一、言而有信,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学生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既约束也引领学生的行为。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守则(2013年修订) )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要求,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载体。学校要将贯彻《守则》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学校德育成效,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本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规范的人本性和教育性,将《守则》内容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具体行为要求,从而增强行为规范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5.重视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各校要联系民政、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关注、关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思想道德教育,要建立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要优先安排好他们的课余生活,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特殊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的环境。学校可以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有计划地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利用各种途径,拓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

(六)协同育人

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在教育目标上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积极互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格局,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1.家庭教育指导。各校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的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2.社会共育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从整体上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各校要与公安、卫生、文化等部门及社区加强社会资源共享共建,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净化中小学生成长空间,保障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的关键,各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要成立组织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真正建立起统筹协调、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二)加强条件保障

各校要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加大德育专项经费投入,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预算,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德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配齐校内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等,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满足师生的学习和教学需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

各中小学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的选拔,将师德作为重要选聘标准,建立并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把德育人员入口关,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对德育队伍要分层、分类、有计划地组织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教育等专题培训。

(四)加强督导评价

各校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形式,从“思想道德、学习兴趣、健康体魄、良好习惯、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育局将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考评体系,年末局督导组将对德育工作开展督导评估。

(五)加强科学研究

各校要重视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和学校教师广泛开展德育科研,鼓励学校和教师用科研的方式发现和解决德育工作的问题。教育局会加强对各校德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搭建科研平台,强化德育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键分享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