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有效应对和防控2020年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常态化防控,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订2020年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三、疫情监测
(一)病例发现、报告和管理。
1.疑似病例定义。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两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社区的发热和/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②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2.确诊病例定义。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四、重点环节防控
加强院内感染防控,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要求,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和空气等的清洁与消毒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置和管理。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严格落实分区管理要求,严格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病房陪护探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和聚集性疫情。严格落实医务人员防护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和监测。
(一)预检分诊
(二)发热门诊
(三)普通病区管理与防控
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内卫办医发102号)》《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加强普通病区管理,满足单间隔离要求。
(四)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1)一级防护:预检分诊点,普通门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及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内,疑似及确诊患者影像检查及检验,疑似及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新冠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二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级防护:急诊条件下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采用三级防护。三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五、清洁与消毒
(一)室内空气清洁与消毒
(二)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2.加强日常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消除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的传播隐患。
3.严格执行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制度,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应先去污,在实施消毒。具体措施如下:
(1)地面、墙壁。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 --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每日不少于二次。
(2)物体表面: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床围栏、床头柜、床旁桌、椅、门把手、灯开关等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如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当先小心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每日不少于二次。
(3)污染物(患者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
大量污染物应当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钟以上(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干巾),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新冠肺炎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应有专门容器收集,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物、药比例1:2浸泡消毒2小时。清除污染物后,应当对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盛放污染物的容器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清洗干净。
(4)衣服、被褥等纺织品。在收集时应当避免产生气溶胶,建议均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分钟,并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5)转运车辆:运送患者应使用专用车辆,并做好运送人员的个人防护和车辆终末消毒,每转运一人后进行终末消毒,再转运下一人。转运疑似、确诊病人或密切接触者后,要对车内空气、车内所有物体表面与地面进行有效消毒(含氯消毒剂1000mg/L擦拭消毒);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防护用品置入医疗垃圾袋内鹅颈式封口,贴标签(标签填写要详细),与医废收集人员交接;可重复使用物品(如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及相关仪器使用后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
(6)清洁工具使用要求:严格执行一桌一巾。严禁清洁用水、消毒剂重复浸泡。不同区域的水桶、拖把、抹布要绝对分区使用,并标识明确。
六、手卫生
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手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是感控措施中的重中之重。所有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高风险操作(有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可能时)或无菌操作时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七、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当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封装后按照常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
感染控制科
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