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大普查工作力度,健全民族文化保护体系。挖掘、抢救和整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在全旗开展地毯式的普查,编辑出版了11集《达斡尔资料集》,共挖掘出20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了《莫旗鉴·非遗普查汇编》。成功申报曲棍球、鲁日格勒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达斡尔民居等1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3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2人,旗级“非遗”传承人84人,并为其颁发证书和发放补助金。
二是加大源头培训力度,确保民族文化后继传承。以各民族学校为重点,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开设达斡尔族语言课程,使用《达斡尔语汉译教程》及《达斡尔语会话本》进行教学;开设鲁日格勒舞蹈教学和民族手工课等特色课程,邀请文化传承人来给学生传授哈尼卡、剪纸、木库莲、围鹿棋等技艺。作为“中国曲棍球之乡”,先后建立了13所曲棍球基点校,现业余训练200多少年儿童。
三是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树立民族文化形象。历经4年精心打造了对外文化交流“黄金名片”——《神奇达斡尔》,先后赴北京、台湾、捷克、韩国开展文化交流,全面展现了达斡尔族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多元的原生态文化。同时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达斡尔族文化品牌,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展出了20个非遗项目,定期举办斡包节,连续举办了六届“达乡情•民族风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艺术节”,适时举办达斡尔民歌、广场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和民族文艺汇演等活动,并制作《达斡尔辉煌五十年》、《中国曲棍球之乡》等画册进行广泛传播。
四是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互动发展。发挥区域内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集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民俗为一体的中国达斡尔民族园,现已晋级为国家4A级风景区,连续两年评为呼伦贝尔市十佳旅游景区。依托民族文化借助主流媒体优势助推旅游发展,录制了《城市1对1:魅力民族风—内蒙古·莫力达瓦与台湾·乌来》、《淘乐进行时》、《远方的家》等节目在央视频道播出。打造了腾克镇“达斡尔民俗度假村”乡村生态游和额尔和办事处“那日松蒙古部落”苏子饼、柳蒿芽汤特色饮食体验游等旅游品牌。